在这座百年名校里,粤港澳三地师生同上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

发布日期:2024-04-23 04:19    点击次数:103

4月12日,“粤港澳同一堂课·爱国主义教育(小学)”交流研讨活动在广州越秀区举行。活动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粤港澳三地学校同台展示了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要载体,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校本化实施的丰硕成果。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由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协办,由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承办。

同一堂课,绽放异彩

12日上午,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的陈嘉慧老师,香港圆玄学院陈吕重德纪念小学的张悦茜子老师和澳门濠江中学附属小学的王喆、林焕嫦老师,围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主题,分别结合端午节和春节进行现场课例展示,通过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自主构建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生动诠释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在传统文化教育协同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与宣传处处长倪熙在致辞中表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汇入社会实践,让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在大湾区青少年学生心中扎根,引导他们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越秀区自2019年起全国首创在两所百年名校朝天小学和培正中学开设公办性质的港澳子弟班,在粤港澳基础教育合作交流、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不断积累丰富和成熟的经验。

越秀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主任督学陈翘表示,“本次研讨交流活动的举办,代表着粤港澳三地师生同上一堂课的活动,从线上走到了线下、从录制走到了现场、从教师间的交流走向了师生同场实时互动,是一个逐步提升和深化的过程。”

家国情怀,携手共育

活动当天下午,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互动环节。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孔虹详细介绍了本校根植广府文化、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校本实践。

作为全国首个开设公办港澳子弟班的和牵头缔结省内首对穗深港澳四地姊妹校的学校,朝天小学从2021年启动的粤港“一课两讲”品德教育网上交流计划,到2023年赴港参加“粤港同一堂课•国家安全教育”现场交流,朝天小学始终走在前列。

“我们与粤港澳三地姊妹学校同心、同向、同行,探索大湾区教师协同发展和对港澳子弟培育的多元途径,希望促进姊妹校之间课程共建和师资交流,共同为筑牢‘爱国者育人’根基、推进湾区教育融合高质量发展。”孔虹介绍。

香港圆玄学院陈吕重德纪念小学校长梁俊杰和澳门濠江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陈步倩也分享了各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校本经验。

梁俊杰表示,香港圆玄学院陈吕重德纪念小学注重教导学生尊师重道和爱国爱家的精神,推行一系列爱国教育课程与活动。学校设计了“米之达人”的种植稻米课程和“鱼乐无穷”的养鱼课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农耕本领、赓续农耕文明、传承农业文化,致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陈步倩介绍,他们高度重视学生爱国主义和道德质量的培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德育工作与传统文化融合,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通过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文化内涵、具有价值导向的学校品牌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专家报告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晓莉王指出,孩子眼中的“国家”观念是儿童个体的建构,具有个体化、情境化和内隐的特征。在教育方法上,要注重认知与情感的互动创造。

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做实做深做活”的话题,圆桌交流环节的粤港澳三地的教育专家、领导和校长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特聘教授陈友芳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和落实要采取个性化、整体性和层层递进的方式,要着力依托相关平台,探索粤港澳三地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模式和新经验。

香港华夏教育机构秘书长詹华军认为,要加快做好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细化给予学校的指引,在教材编写、活动设计和师生体验上给予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陈志峰表示,爱国主义教育法是落实爱国爱澳的有力保障,澳门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两大方面的保障,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澳门学子到祖国内地学习进修和参与实习。

香港福建中学附属学校校长徐区懿华表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传统文化是较好的切入点。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结合,较好发挥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作用。

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副校长袁慧提到,做活爱国主义教育,一是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动,通过如每天早上时政资讯10分钟的自主学习等形式,营造润物无声的环境和氛围;二是需要把教育具象化,从贴合青少年的视角进行课程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粤港澳三地同文同根,人缘相亲,三地文化的互联互通,是彼此深化互动往来的天然基础。”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余奇表示,未来,期待粤港澳三地学校借助姊妹校交流、粤港“一课两讲”品德交流计划、粤港澳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平台,持续为大湾区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推动湾区基础教育实现有温度、有广度和有深度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南方+记者 马艺天